加拿大詩人歌手李歐納・柯恩有一句歌詞:「萬物皆有縫隙,光才能從那裡照進來。」消解了我們對不完美人生的沮喪,對倒退世界的焦慮,這正是詩歌所能傳遞最重要的訊息。
本屆臺北詩歌節邀約來自歐/美/亞洲、中東的詩人,語言更是百花齊放──有翻譯加泰隆尼亞詩作的西班牙詩人、以西班牙語寫作的厄瓜多詩人、以阿拉伯語寫作的巴勒斯坦詩人,也有以粵語寫作的香港詩人,和以日語寫作的日本詩人。開幕活動的主演是以世界音樂享譽國際的聲動樂團,閉幕活動則是原住民詩人的馬拉松吟誦及演出。還有詩與影像、詩與音樂的對話,更藉著三十女子和上班族的話題,見證詩如何作為都會常民生活的紀錄。在不同語言、身份、媒介與生活形態的交織之間,所有的縫隙,正是詩得以撐開黑暗、燦放光芒的契機。
暗與光的對比,是所有劇場的根源,也是所有聲響的回應。
導演陳煜典將以意象劇場手法,詮釋湖南蟲最新詩集《水鬼事變》中的選詩。
聲動樂團則將以跨界風格,融合世界民族樂器創作編曲以「光」為主軸的全新詩演出。臺北詩歌節的三位國際詩人也將在音樂中朗誦詩作。
詩人零雨獲得2025紐曼華語文學獎,是繼楊牧、朱天文、張貴興之後,第四位獲得這一重要獎項的臺灣作家。零雨最新詩集《女兒》,追憶過世的母親,也以多個不同的「女兒」視角,展現女性的生存掙扎。
歌詩唱作者羅思容將〈女兒〉組詩十首譜唱成最新出版的《女兒的九十九種藍》,除了選曲演唱之外,並與深具音樂感性的詩人柏森一同對談零雨的詩與羅思容的音樂。
本紀錄片在三地拍攝:上海、香港、美國。以香港作家西西的自傳體小說《候鳥》為主題,講述她在上海出生,經歷抗日、內戰,輾轉定居香港。期間遇到各種磨難,她以堅毅的意志逐一克服。西西以詩人身份在2019年獲美國頒發紐曼華語文學獎,繼而獲瑞典蟬文學獎。臺北詩歌節特別放映本片最新增補剪輯的導演版,為臺灣讀者揭開西西的詩人面紗。
10月18日晚間的臺北詩歌節閉幕演出,我們邀請Lamulu Pakawyan然木柔巴高揚、Cidal Talod 嚴毅昇、Sayun Nomin游以德、Salizan Takisvilainan沙力浪、Abus Takisvilanan伍聖馨、馬翊航,六位生命經驗與詩風各異的原住民族詩人以物件連接詩歌,同台「彼此彼此,自己自己」:在彼此之間以記憶圍坐,在自己內外以聲音尋路。
信箱 E-mail|poetry.taipei@gmail.com